黃煌雄今(4)日發表聲明表示,轉型正義絕對不是要消滅某個特定政黨,絕對不是內戰,也不會是戰場,未來會以具體行動證明「民主內戰」的說法是不必要的疑慮。
…更多
上周末召開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國際研討會,中心議題是探討西方自由主義模式的崩解,以及中國模式的興起,但是更能夠說明這個主題的,是與會兩位學者的故事。
…更多
中國可能在一、二十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伴隨日益增大的政經影響力,中國將能建立以其為領導地位的世界秩序,衝擊目前以美國單一霸權為主的國際關係體系。北京清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教授貝淡寧(DanielA.Bell)今天指出,成為大國代表負起更多責任,中國若能對他國「以禮相待」,獲得更多鄰國信任,與他國關係才能從相對脆弱的經濟連結,變成強大而互惠的關係。
…更多
鄭永年指出,中國的多邊主義相較於西方的平等原則,更強調君臣、父子般有尊卑的倫理概念,認為兄長應該多做出點貢獻,並以此精神推動如一帶一路等幫助周邊貧窮國家的計劃,而形成被外界擔憂為「朝貢制度」的單邊貿易系統,就像是繳5元給皇帝,皇帝則會賞賜10元,儘管現在已沒有皇帝,但這樣的系統依然存在,並被東南亞小國所接受。
…更多
中國崛起,與美國競爭世界霸主地位。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柯偉林(William Kirby)今天在研討會中指出,中國和美國有一共通點,就是都實踐來自歐洲的政治思想,「但結果不太好」。他說道中國政府並未實現中國本身的政治思想,卻正是來自西方的馬列主義「扼殺了中國原本應該能夠打造、產生的政治制度」,相當諷刺。
…更多
劉遵義引述數據指出,1970年代美國跟西歐佔全球GDP的60%,東亞只佔10%,中國僅有3.1%,但到了2016年情況已不相同,東亞已佔了28%,美國跟西歐則下滑到41%,中國則成長到來到15.1%;另外在全球貿易總額方面,1970年代時歐美佔了47%,東亞不到10%,2016年時西方國家則僅有37.2%,而光中國便佔了10.1%,顯示全球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亞洲來了。
…更多
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即将于新加坡举行废核峰会之际,新加坡著名教授马凯硕对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提出其分析,马凯硕日前称,十九世纪是英国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亚洲人的世纪”,过去两百年来主导世界格局的西方强权,将因近三十年来的重大策略错误,日益走向衰弱。他建议,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应该放弃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作为,尽快回到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等“三M”典范上,才能避免犯错。
…更多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John Dunn今天表示,台灣所選擇的是選舉式民主制度,過去這種民主制度帶來很多混亂現象,包含美國和英國。選舉式民主制度實施結果,到底選民作出什麼選擇是充滿不確定性,選出來的政府無法確保政策延續與一致,這是民主制度必須付出的代價。
…更多
反觀今年國共論壇難產,下週三將拉開序幕的海峽論壇變得更加重要,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此次授權副主席郝龍斌率48人代表團出席參加。記者問及是否因為吳敦義在兩岸立場不夠堅定,因此對岸才邀國民黨立委見面?江宜樺僅說,自己無法替國台辦或國民黨回答,也不敢說中國完全不接受或對吳敦義充滿疑慮,目前看來是吳敦義想去中國,但因為身份而被限制,所以不輕易解釋成中國不歡迎吳敦義。
…更多
對於許淑華、楊鎮浯等10名中國國民黨立委昨赴中拜會中國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前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國民黨立委或各類團體在兩岸間絡繹不絕穿梭,努力在政治緊張格局下想維持穩定局面,朝野都應樂觀其成,若能表達得當,類似意見交流與諮詢溝通是有必要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