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省思抗戰勝利 75 週年,台灣應走自己的路 

今年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七十五週年。從 1931 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逐步侵華,到長達八年的全面抗戰,這場歷經 14 年的戰役,以及其後爆發的國共內戰,與美國防堵政策等,都大大影響中國、日本、台灣,甚至是整個亞太地區眾多政權與未來局勢。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長風基金會、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於 11 月 28 日共同主辦「從抗戰大歷史展望台灣大未來—勝利 75 週年的省思」活動,分析八年抗戰的種種佈局,以及至今對台灣的影響。

此次邀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黃自進主講,由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擔任主持人,前總統馬英九、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等貴賓都到場出席。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時表示,據資料顯示抗戰中大大小小戰役共有 2000 多場,200 多位將軍戰亡,犧牲軍民 3500 萬,也損失了 6000 億美金,讓中華民族付出慘痛的代價。

郭岱君提到,中日抗戰時,中國還是農業社會,日本已是現代化的工業國,且中國當時軍閥割據並不統一,兩國實力相差懸殊。中國在最後能取得勝利,她點出關鍵在於,中國「拖延」政策正確、全國軍民的堅持與戰而不降,以及蔣介石的領導。

「它不僅是中國人的抗戰,也是亞太地區人民的抗戰。」郭岱君表示,抗戰帶來的影響,不僅牽涉中日,更攸關台灣甚至是整個亞太地區。她分析,抗戰結束國共內戰繼而引爆,國民政府失利退守來台,蔣介石守衛台灣免於解放軍攻擊,並積極建設台灣,而後加入聯合國,得到美國經濟、醫療、衛生、教育等
方面支援,對台灣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此外,黃自進也提及,戰後蔣介石對日採取「以德報怨」政策,對日友好並期望扶植日本、合作反共,加上美國也為圍堵共產勢力,將日本列為亞洲圍堵第一順位,對於日本的復興都有所貢獻。

透過抗戰歷史分析台灣未來出路,郭岱君說:「中華民國在台灣要走自己的路,」台灣應採取親美、友日、和中的路線,持續與日本友好合作,並維持與美國關係密切,但不唯美是從,且與大陸關係應為反共、但不反中。她強調,台灣可成為美中重啟對話的橋樑,並扮演亞太地區建設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