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

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從川普總統開始發動美中貿易戰,並企圖透過全面圍堵遏制的戰略,包括經貿、科技、軍事、外交等方式,試圖減緩中國大陸崛起之勢。

為進一步解析美中競爭發展以及其對兩岸關係將產生何種衝擊,長風基金會日前舉辦長風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由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擔任主持人,並邀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學院全球安全研究專案執行主任Ted(Edward Wittenstein)、資深外交官(David Rank)阮大為以及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共同座談。

在訪問台灣前,Ted等人帶領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學院訪團,成員包括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等機關資深退休官員,在北京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期間除了在中國人民大學進行了一場關於中美關係挑戰的交流外,也與一些中國前任軍事、外交官員會面。

美學者中國經濟下滑 要預防是否轉移焦點至台灣

曾任美國前國防部、國務院及國家情報總監官員、現為耶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主任Ted表示,這次訪問北京時,上至政府官員、下至計程車司機都對中國經濟感到憂心,而經濟表現下滑更可能影響中共執政合法性,美國與台灣要密切關注北京是否可能借由台灣問題,轉移內部注意力。

Ted說,此行多次聽到陸方提及「不可以把台灣問題留到下一代」的說法。 儘管陸方並未提到具體時間表,但他仍為此感到擔憂。

Ted認為,台海之間的衝突對全世界都是絕對的災難,華盛頓不會有任何人會認為那是可行的方向。他並以第一次大戰前的狀態形容當前台海情勢,指北京會持續運用灰色地帶戰術,例如在網路領域,或在具爭議的海域引發風險,借此測試各國的反應。

Ted指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曾在國情咨文表明:「我們想要與中國競爭,而非衝突。」他表示,美國和中國在各領域互動都會有競爭,無關對錯,就是會發生。

被問到美國是否放棄在印太地區的霸權,Ted回道,這牽涉到國際體制,且拜登曾表明,世界大到能讓美國和中國共存,問題在於要用怎樣的方法共存,還有如何架構非贏者全拿的競爭關係是項挑戰。他提到,來台灣前有訪問中國,主要是了解中國情況、推動人與人交流,以及討論人工智慧(AI)。

Ted說,涵蓋AI的科技發展也會對美中關係帶來影響,坦言自己對美中關係近期有任何突破並不樂觀,但目標是開啟對話,防止誤判,「美國希望推動與中國關係有正面發展」。

阮大為:美國不會借由台灣引戰來削弱中國

曾經代理過美國駐北京大使的資深外交官阮大為在座談時指出,美國不會利用台灣問題引發戰爭來削弱中國,而是要避免北京將解決台灣問題,放上待辦日程。

阮大為說,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已經是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少數幾個共識之一。他認為,當前美國和台灣的目標,應是盡可能地讓台灣問題不要出現在中國大陸領導人的待辦清單上,「讓他優先處理許多其他的煩惱」。

阮大為也進一步指出,類似2022年時任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訪台,乃至台灣宣佈獨立等行為,無一不是逼迫北京表態的行為。若要避免北京將解決台灣問題排上日程,就應該避免這些行為。

阮大為目前是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他曾經在美國國務院服務了27年,通曉漢語、法語等多種語言。他曾經在北京、台北、上海任職,2016年出任美國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相當於代大使),2017年因為不認同川普總統退出《巴黎協定》而辭職。

他在問答環節進一步指出,一個負責任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不會試圖借由台灣問題來挑釁中國,甚至挑起戰爭削弱中國。但他也認為,美國要讓北京更難應對台灣,因此包括像提高台灣自衛能力這樣的事,雖然可能惹怒北京,還是要繼續進行。

蘇起:美國犯了四大缺失

前國安會秘書長、現為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座談指出美國在經營「美中台關係」出現四大缺失。

蘇起分析,美國在「美中關係」第一個缺失是「大戰略的基礎仍薄弱」。若與當年美國對付蘇聯的戰略相比,出爐十分倉促,且沒有完整思想基礎,更像是且戰且走、邊走邊看,更重要的是非常缺乏中國問題專家的參與,使得華府的政策制訂有點像「(同質性)團體迷思」(groupthink),片面、偏頗而不全面。

譬如,美國一直想推動大陸的民主化,也想利用台灣來達成此事,90年代的台灣也對此深信不疑。但是,千禧年(2000)後,台灣越來越多人慢慢改變這種想法,因為親身探訪後,發現大陸「too big and too proud」,根本不可能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美國直到7、8年前,才慢慢有此覺悟,並覺得自己「被中國騙了」。

蘇起說,第二個缺失是「過度解讀中國大陸的野心」。在美國鷹派眼中,中國如當年的蘇聯,拚命想向全球擴張勢力,「但以我的理解,它當然有野心,但十分有限。中國大陸最關心的是內部自己,一不要動亂,二要成長,而不是向外擴張。」

第三個缺失是「錯讀台灣」。蘇起說,美國第一項誤判,是以為台灣「完全民主」,事實上是「半民主」,因為雖有自由選舉,但是選的卻不是「總統」,而是有權無責、不必向民眾或國會解釋政策的「國王(或女王)」。雖有言論自由,卻只有「議論」,鮮有交集,更少對政策產生影響,因為國王可以「聽不見」。

蘇起說,第四個缺失是「美國也錯讀自己」。他指出自古以來,大國興衰或中國的朝代起落,都是源於「國內因素」多於「國外因素」,所以擔心中國崛起的美國,更應該關心自己的國內問題,諸如貧富嚴重不均、種族關係日益惡化、兩黨惡鬥造成社會分裂。

蘇起表示,最好的例子就是當前美國的移民政策,墨西哥加上中美洲的人口等於美國的一半,如果美國政策與工商界平常能好好照顧這些南方鄰國,願意在當地創造工作機會,他們怎會想離鄉背井跑去美國?

蘇起分析, 美國的大戰略最好是「先看清中國大陸的意圖,尋求兩利的中間地帶」,其次「減去台灣」,而不是加重台灣的角色,第三應更關注內政及周邊地區,少點「遠距競爭」。若是這樣,美國在很長時間內,仍會是世界第一超強。

蘇起在座談中質疑美國高估台灣人打仗的意願,並指美國「若繼續相信台灣和烏克蘭有一樣的作戰意願,那是犯很大的錯誤」。Ted回應時說,提升台灣民眾的風險防衛意識,並不是要火上加油,而是要讓大家不要自滿。阮大為則坦言,如果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捍衛台灣,那麼期望美國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

Ted強調,人與人的交流有助於緩和美中關係緊張,倘若這部分完全脫鉤,美中關係勢必惡化,指出現在中國的美國學生約350人。阮大為表示,高峰時期在中國的美國學生約有15000人,只是中國負面形象、空汙問題影響,加上在中國面臨學術挑戰,還有COVID-19疫情,現在美國學生不認為中國是未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