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默默地使台灣更美

黃鼎堯歷經十年的社區總體營造籌畫,將台南後壁區土溝村化身為「土溝農村美術館」-房舍是展場,稻田是畫布,辛勤耕作的農夫則是藝術家。黃鼎堯提出,經過多年的努力,發現原來家鄉才是世界的中心,便立志要用青春解放農村,用農村陪伴青春,「讓這個夢持續做下去」。
 


黃鼎堯提到,自己當初只是因為學業的關係才來到土溝村,經過六七年之後,發現自己可以替這個村莊做更多的事情,於是回到土溝村創業,同時幫忙青年返鄉,並刺激、滾動更多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努力堅持下去。被問及要如何取得農村中老年人的信任?黃鼎堯則打趣地說,由於自己的名字很難用「台語」發音,所以他花了很多時間跟伯伯叔叔們「泡茶」交談,一開始還被認為是「詐騙集團」,因為農村藝術對他們而言,是很遙遠的事,但透過生活中的陪伴及長時間的溝通,最後一步一步「把藝術帶給他們」。

黃鼎堯說道,因為是設計相關系所畢業的,原先以為自己就要像個「機器」一樣在事務所工作,於是在畢業之後,先選擇四處流浪,一開始還先到鹽田曬鹽。黃鼎堯感慨地說,最大的困難是家裡跟社會上對「社區營造」的認知,這必然是一條辛苦的道路。而且在農村時,黃鼎堯也曾自我懷疑,「我在這裡陪這些阿公阿嬤,那誰來陪我自己的長輩?」,當初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替美術館募款,可是直到開幕時仍處在負債中,有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嬤,拿著募款箱,四處找人幫忙捐款,「這是一條很辛苦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默默地在支持著我們」,黃鼎堯感激地說。

自11歲即投入社會公益的沈芯菱,早已是家喻戶曉的青年典範。沈芯菱認為,經過這十五、六年的服務,她想傳達一個理念:人人公益,「讓自己成為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社會上不同問題的解答,「用愛成為答案」。

李濤提問,如何服務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堅持努力而不放棄?沈芯菱認為,公益早就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變成生活的養分和習慣,每當想放棄時,就想自己艱辛的童年及成長一路以來所得到的幫助,並感謝自己也來到現場的母親。李濤也補充,沈芯菱從11歲就開始考取證照,不是為了充實自己的收入,「而是為了要將自己的能力貢獻出來」。

李濤也憶及四年前,他曾到清流部落的北梅國中家訪,「才下午三點多,家長卻已經喝茫了」,當他要離開的時候,一位孩子告訴李濤,因為沈芯菱的書籍鼓舞、支撐了他,才有了繼續努力前進的動力。「這位孩子現在靠著半工半讀,仍在努力學習、精進自己。」李濤感動地說。

在三峽長大的林峻丞,2006年返鄉創辦「甘樂文創」深耕故鄉,成立三峽第一個藝文展演平台,再把社會企業所得投入社區營造,透過獨立的媒體與全面的教學計畫,不僅將地方文化保留下來,還振興地方產業經濟,打響社區的品牌。除了用心記錄三峽之外,林峻丞更關心該地區單親家庭孩童的教育;2015年成立小草書屋,提供補救教學,讓身處高風險、需要高關懷的孩子有人陪伴,感受家庭溫暖,並引導協助孩子們有作夢和實踐夢想的權力。


林峻丞則感謝所有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貴人,雖然自己在不單純的家庭裡長大,卻因為老師、朋友等的幫助,才成長至今。林峻丞特別提及曾經拜藝人許效舜為師的往事,憶起當年從軍時,沒有家人來探訪,但許效舜卻特地從北部開車南下探視,「當下感動到抱著痛哭」。

林峻丞也向在場觀眾分享許效舜著作中的一句話-生命就像一塊麵包,吃完了就沒了,不吃也會壞掉,不是計較麵包的價格,而應該重視麵包的價值,這句話成為他努力的最大原動力。

在南投信義鄉擔任國小教師的呂家賢表示,由於偏鄉補助款太容易申請,反而使得孩子不懂得珍惜,曾經有次帶部落的孩子到臺北旅行時,孩子竟然出現「錢花不完很丟臉」的心態。呂家賢認為,現在台灣重視偏鄉服務,資源給的「太直接」,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因此他鼓勵部落的孩子們,重新認識生長的土地,並透過銷售家鄉農特產品的方式,最後也成功靠著孩子們自己的力量,完成環島的任務。

用心的主持人李濤,特別在論壇前採訪曾經與黃鼎堯合作的社區居民、以及受到林峻丞、呂家賢照顧的孩子們,給現場的講者們一個「驚喜」。

看著孩子們在影片當中訴說著對自己的感謝,林峻丞紅了眼眶,提起他認識的一位孩子,不僅學習狀況不理想,複雜的家庭環境也使得他有很大的溝通障礙。有一陣子,照顧孩子的長輩相繼過世,林峻丞一路陪著他,儘管他後來被黑社會吸收,「身上的刺青越來越多」,林峻丞仍不斷鼓勵他、並熱切地帶著他開始環島之旅,最後那位孩子利用了十幾天旅行的時間,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價值。

在獻給呂家賢的影片當中,有兩位正值國中時期的青年,自責地說不應該在同學會聚餐時喝酒,並徐徐地對他吐露道歉。正當觀眾還摸不著頭緒時,呂家賢則娓娓道來,在部落這十幾年,他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孩子因為車禍而殞落,「有好幾度撐不下去」,所以呂家賢只要發現孩子有喝酒的狀況,總是會特別生氣。「但這也是激勵我留下來的理由」,呂家賢提起帶班上學生自籌旅費,進行環島旅行的經過,「在販賣家鄉產品的經過,可以感受到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越來越強」。

呂家賢認為,人跟人之間是不需要算計的,人的需求不要過度的擴張。支持著他的是地方的良善,「哪怕只是下課前,夕陽下放的那一籃菜」。

在論壇的尾聲,李濤請在場的所有觀眾,給這些在各地偏鄉服務的基層老師一個熱烈的掌聲,「一個有熱忱的老師,真的可以改變許多孩子們一生」。

黃鼎堯鼓勵在場的青年,推動社會企業,「無助慌張是正常的」,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去流浪、去碰撞,找到自己對社會關心的重點是什麼,「不要怕失敗,隨時掌握機會」。林峻丞也補充,必須把每一塊土地重新詮釋,形成新的風貌,產生新的價值,「這是我們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一塊」,也鼓勵年輕人下鄉,找到屬於自己故鄉的價值。呂家賢則認為,每個年輕人都應該要走出去,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形塑自己的視野,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價值之後,就自然知道自己要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