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Taiwan!

新聞焦點
史孟康:Never give up!
譚璧德:開放心胸,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誠

韓荷麗:多點自信,大方展現台灣人優秀的一面
馬納夫:旅行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
外國人在台灣真有白人優勢?

 
 

長風基金會上周末(03/24)在Red Room紅坊國際村舉辦2018年第一場突破論壇-「Why Taiwan!」,邀請四位長期居住台灣、已取得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暢談他們選擇來台灣的緣起,同時也分享自身在台灣工作的經驗,並對台灣青年和社會未來發展提出他們的觀察與建議。

論壇由肯夢創辦人朱平主持,與談人分別是美商方策顧問公司(DDG)執行總監史孟康(Mark Stocker)、博仲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譚璧德(Peter J. Dernbach)、台灣新創競技場(TSS)共同創辦人暨總經理韓荷麗(Holly Harrington)、紅坊(Red Room)策展人馬納夫(Manav Mehta)。 


論壇邀請了美國饒舌歌手暨音樂創作人Josh Turfano,以一首中英文夾雜的饒舌歌曲做為開場演出,同時朗誦一篇中文創作新詩〈假如〉,炒熱現場氣氛。長風基金會執行長葉匡時表示,過去一年長風舉辦了四場突破論壇,「今年開始嘗試一些新的做法」,在未來的活動當中,打算安排藝文活動當作開場,期許藉此提升公民素養、協助青年連結國際。


朱平一開場打趣地說,「如果你們不看電視的話,台灣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我們很幸運生長在台灣」。他提到聯合國《2018世界幸福報告》(The 2018 World Happiness Report),台灣名列世界第二十六名,擊敗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日本、南韓等國,位居亞洲第一,顯然「我們沒那麼糟」。為此,論壇特別邀請四位外籍嘉賓,與大家分享留在台灣的理由。

 
 

史孟康:Never give up!

 
 

來台多年的史孟康回憶當年表示,早年因為有在香港求學的經驗,所以在美國拿到學位之後就想回到亞洲,「我父母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就只給我一張單程機票跟一千塊美金,把我踢出家門」,於是自大學畢業之後,就風塵僕僕地從美國來到台灣,一晃眼已經二十五年。

剛到台灣的時候,史孟康當了半年的英文老師,同時學習中文,之後一年內在兩家台灣公司上班,因為「不想在人家底下工作」,隨後毅然打包離去,自行創業。

史孟康認為,台灣的環境很好,有穩定的治安、良好的居住環境跟扎實的經濟基礎,最重要的是,台灣很願意給予機會。他鼓勵所有的台灣人,「不管怎麼樣,不要放棄」,並透露自己二十五年來就是秉持這樣精神,才得以在台灣逐步開創出自己的事業。

 

譚璧德:開放心胸,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誠

 

談到來台灣的緣起,似乎有些因緣際會。譚璧德說,在美國念法學院的時候,得到一個獎學金名額,有一年的機會可以來台灣交換學中文,但是他當時的想法是,自己將來應該會留在美國工作,「學中文要做什麼?」後來因為在台灣工作的美籍律師的鼓勵,加上自己的興趣,最後決定來台灣學習。

談及自己這幾年旅居台灣及美國之間工作的經驗,譚璧德認為,台灣是他在亞洲的家,而他其實並沒有嚴格地在規劃人生,自己只是「順著人生路程走」而已。

作為智慧財產權法的律師,譚璧德對於參與社會議題相當熱中。他認為「法律不是有錢人利用的工具」,而是要保護所有公民,以及我們的生活環境。從2004年開始,他所合夥的事務所就固定捐出部分營業額投入環境保護,並提供法律上的專業協助,他的事務所目前除了有「堆肥廁所」、「太陽能板」等環保設施之外,還接納子女到辦公室寫作業、等父母下班等,竭盡企業社會責任。

譚璧德鼓勵所有台灣年輕人,「不能被動等政府來解決」,大家一起討論、研究看怎麼做能夠更好,他也提出,「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他建議台灣的年輕人,「順其自然地、開放地接觸各種東西,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誠,然後努力去做」。

 
 

長風基金會日前在Red Room紅坊國際村舉辦2018年第一場突破論壇-「Why Taiwan!」,邀請四位長期旅居台灣、已取得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暢談他們選擇來台灣的緣起,同時也分享自身在台灣工作的經驗,並對台灣青年和社會未來發展提出他們的觀察與建議。

論壇由肯夢創辦人朱平主持,與談人分別是美商方策顧問公司(DDG)執行總監史孟康(Mark Stocker)、博仲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譚璧德(Peter J. Dernbach)、台灣新創競技場(TSS)共同創辦人暨總經理韓荷麗(Holly Harrington)、紅坊(Red Room)策展人馬納夫(Manav Mehta)。 

 

韓荷麗:多點自信,大方展現台灣人優秀的一面

 

二十五歲來到台灣的韓荷麗畢業於政治學系,但是大學時政治實習的工作經驗,卻讓她對政治感到厭惡。基於這樣的體認,韓荷麗做出了往海外發展的選擇,前來台灣。

跟史孟康一樣,韓荷麗從擔任英文老師開始了在台灣的生活,此後一直在補習班任教直至拿到永久居留證。受惠於這段經驗,她創辦了台灣新創競技場(TSS),希望可以幫助台灣的新創團隊。

從幫助台灣創業團隊所面臨到的各種狀況,韓荷麗分析,台灣人並不善於行銷推廣,台灣的團隊都有不錯的能力或技術,但「常常不知道怎麼做生意」。她認為,其實台灣人很厲害,只是過於謙虛有禮,對此,她的建議是,台灣人「需要再多一點自信」。

馬納夫:旅行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

 

「我爸爸認識阿拉丁,跟阿拉丁借了地毯,飛來了台灣。」馬納夫是第一個在台灣出生的印度人,因為爸爸的因素,台灣成為他的家。

對於馬納夫而言,台灣是一個beautiful advantage,擁有較多的安全感,在台灣可以一個人半夜走在路上,不像在印度,自己一個人半夜走在路上,可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他指出,現在很多人離開在台灣,原因是國外收入較高,可是相對地,開銷也比較高。他自己也一直在想著要不要離開台灣,但往往在離開台灣時很興奮,卻不到20天就開始想念台灣。

馬納夫認為,儘管上網可以取得很多資訊,但他建議台灣的年輕朋友不要一直滑手機,應該讓自己多接觸外面的世界。他感性地表示,沒有人是不怕失敗,沒有人是不怕被拒絕的,不論一個多麼厲害的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即便如此,他認為年輕人一定要存錢去旅行,去體會與經驗不同的生活,因為旅行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

 

外國人在台灣真有白人優勢?

 

四位與談者的談話,引起相當大的回響,綜合座談中,與會的年輕朋友發言相當踴躍,從青年創業、行銷台灣,到白人優勢等議題,無所不談,尤其白人優勢話題,引起廣泛討論。

史孟康認為,只有在處理英文的領域時,才會感受到白人優勢,並反問,台灣目前究竟有多少外國人,可以真的爬到台灣公司的頂尖地位?他提醒年輕朋友,他自己也是打拚了近20年,才有目前的成就。

譚璧德幽默地表示,很慶幸自己是白人的臉孔,因此被台灣人歸類為老外,而非外勞,但不太瞭解的是,儘管自己天天洗澡,但每次坐捷運時,身旁的位置總是被空著,究竟白人臉孔是加分還是扣分,到目前為止還很難說。

韓荷麗回應說,在台灣工作13年,和台灣人接觸時並未被差別對待,唯一的白人優勢,應該是在與政府單位打交道時,台灣同仁不好意思或不方便講出不開心的地方,身為外國人的她,卻可以說出一些台灣人不敢說的話。 

由於此次突破論壇是辦在Red Room紅坊國際藝術村,主持人朱平也不忘行銷Red Room,他認為台灣需要一個雙語的環境,需要一個活生生conversation的場域,而Red Room正是提供這樣場域的地方。

馬那夫回應表示,Knowledge is power, only you share,「知識只有在分享時才有力量」,為這場論壇下了完美的總結。